[大众日报]聚焦山东高速胶州湾大桥④ 为了“母亲湾”的环境

2011-06-22

      在山东高速胶州湾大桥建设之初,曾有人提出疑问:在海里施工对美丽的胶州湾会不会造成污染?在青岛人眼中,胶州湾就是“母亲湾”。

  大桥通车在即,这一问号也变成了叹号:大桥从设计到施工,充分考虑了对胶州湾环境的保护,从细节入手,没有因施工对海域环境造成任何影响。大桥建成之日,仍是海碧、天蓝,大桥如长虹卧波,美丽的胶州湾更美丽。

  其实,在设计者、建设者的眼中,大桥的建设首先考虑的是与环境协调。大桥所处海域是养殖、旅游重点区域,对建设、运营期间的环保要求很高,对设计及施工质量也提出了较高要求。开工之初,山东高速集团、青岛公司及大桥指挥部就反复强调,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胶州湾这片蓝色的海洋。

  胶州湾大桥从陆地到海上共有5000多根桩基,每一根桩基都是先钻孔后灌注。“海上钻孔钻出的泥浆绝对不能污染海域,不能大桥建好了把海水给污染了。”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,“施工中我们坚持不排放一滴污油,不乱投一块废渣。”

  在海上施工时,每一台机器下面都垫着钢板,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将钢板上的废油污收集处理干净。

  钻孔时从海底抽出来的泥浆,也都用专门的分离工具将碎石块等废渣分离,然后装船运到陆上填埋,过滤后的泥浆则循环使用。

  大桥建设钻孔后的泥沙排放量十分惊人,仅这一项全部装船运到岸上填埋,所需费用就非常巨大,但为了环保,他们在所不惜。

  即使施工人员吃饭用的饭盒,也全部使用不锈钢的,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产品,避免对海洋的白色污染。

  优化施工方案保护海洋环境,是大桥注重环保的又一重要举措。大桥建设指挥部在中标后对大桥前期设计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调整,将原来设计中上部结构海上作业部分,改成了工厂化施工,将箱梁在陆地上预制完成后运到海上组装,减少了对海洋的污染,降低了海上作业风险。

  对海上三个通航桥的设计进行了优化,其中大沽河航道桥的设计为独塔自锚式悬索桥,采用自锚式结构,比原来设计的地锚式有一个十分明显优点,就是减少污染。因为地锚式要在桥体两端分别做一个很大的锚碇,大沽河航道桥位于胶州湾海域中心部分,如果将锚碇做到海里,不仅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,而且占用、浪费资源。自锚式不需要做这个锚碇,它的锚固系统在钢箱梁内部,就是依靠钢箱梁自身传力,通过主塔来锚固的,避免了在海中制造大型锚碇,减少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。

  自主创新研制了海水泥浆钻孔工艺,充分利用海水的便利资源,节省了淡水供应。使用钻孔泥浆循环系统,由钻机的钻杆系统、泥浆净化机、泥浆池、泥浆连通槽、空压机(气举)等组成,泥浆循环通过钻机钻杆气举携渣孔道吸出,进入泥浆净化机,再由泥浆净化机输入泥浆池,经过沉淀,由泥浆池内通过泥浆连通管流入相邻钢护筒内,经过周围相连护筒循环回到原护筒内,以此循环自始至终。钻孔施工时配备专用的泥浆船,并在钻孔平台上设置围堵、倒流设施收集钻孔桩施工的废弃泥浆,设置储渣池储存钻渣,然后由专用泥浆船运输到指定区域排放。

  在施工中,各参建者自觉遵守指挥部制定的各项环保要求,出色的执行力,保证了胶州湾的自然环境不受半点污染。

  在山东高速胶州湾大桥建设期间,各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指挥部要求,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做到了重复利用,及时回收废料,剩余废水、机械油污废料全部运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,确保不给施工海域造成污染;在施工平台及施工栈桥上设立临时厕所,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、生活垃圾都集中收集,统一运到指定地点处理,保证了施工海域不受污染;山东高速青岛公路有限公司制定了《青岛海湾大桥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办法》,设立专门环保管理机构,成立环保管理领导小组,明确工作责任,坚持每季度对各施工单位进行一次环保专项检查,取得良好效果。值得自豪的是,山东高速胶州湾大桥开工四年来未发现任何环保方面的投诉,工程建设取得良好成绩。

  如今,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胶州湾大桥已如巨龙卧波一般横跨胶州湾,桥梁两侧海水湛蓝,鱼虾成群结队,确保了施工建设期间的安全环保。大桥建成通车后,山东高速青岛公路有限公司将组建高效、精干的管理队伍,采取得力措施,禁止“跑冒滴漏”车辆进入,特别将加强对危化品车辆的控制,严禁此类车辆进入大桥,确保大桥运营管理期间环境保护工作持续加强,积极主动地保护胶州湾海洋环境,维护海洋生态平衡。

  海碧,天蓝,大桥巍峨,宛如一道长虹,横卧碧波之上,点缀得胶州湾畔更加美丽。胶州湾大桥,将成为这个美丽富饶的海滨旅游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    

相关媒体报道:http://paper.dzwww.com/dzrb/content/20110622/ArticelA05006MT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