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河大桥第三次大修探秘
2009-09-25由于近年来黄河大桥交通量增长迅速,特别是重载和超载车辆的比重增大,造成大桥主体以及南北引线路面多处出现裂缝,今年4至8月,有关部门对黄河大桥进行第三次大修,本报记者前往进行了"探秘"。
“打针”、 “贴胶布”工人这样给大桥治病
5月14日下午,天还下着雨,记者手扶湿滑的施工扶手小心翼翼地下到黄河大桥的一侧箱室。在此之前记者也曾多次经过黄河大桥,却不知道平坦的桥面之下竟然暗藏这样无数个四五平方米的“小房间”,就是“箱室”。正是这一个个箱室相连,共三排组成了箱梁,也就是整个黄河大桥的承重结构。
微弱的灯光洒在箱室四周的墙壁上。记者发现,箱室上方插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针管,维修施工人员告诉记者,这是在灌缝。
“工人在前面的箱室内贴碳纤维布!”施工人员的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好奇,记者和施工人员一起跨越30多个箱室间的“入口”,来到“33”号箱室。
狭窄的箱室内,四五位工人师傅正在“仰头”苦干(很多活都得仰着头才能完成),打磨,刷胶,贴碳纤维布,配合相当娴熟。“碳纤维布每条都要贴两层,可以起到抗拉、防震、防火的作用。”一位施工人员告诉记者。
箱室底部是一个斜坡,因此工人工作时十分辛苦。“习惯了,一天能做四五个箱室呢!”正在涂胶的牛师傅笑着说。
钻了几个箱室记者头上碰起了包
虽然外面正在下雨,但箱室内还是感觉有些闷热。“每天工作8个小时左右,最热的时候,有四五十度呢!”一位师傅笑着说。
“中箱(室)的维修也在同步进行。侧箱底部有支撑,工作起来还算轻松,中箱由于底部是空的,所以施工时需要搭架子,工程相对复杂一些。”一位施工人员告诉记者。
从箱室回到桥面,记者发现鞋底已经沾满了胶,头上也碰起了包。
“主塔锚头等处也正在维修。”顺着工作人员所指的方向,记者看到有个人影正在塔顶“晃动”,只是由于距离较远,看不真切。
第三次大修主要修主桥箱梁
“很多货车总重已经超过100吨,有些甚至高达170吨,对设计承载能力仅为30吨的黄河大桥实在是不堪重负。”山东高速集团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邓志远告诉记者,自1982年建成通车以后,黄河大桥对周边城乡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。自桥梁通行至今,先后于1995年及2003年对桥梁进行了两次大修。前两次主要是更换斜拉索和对引桥进行维修,这次大修则更多地涉及主桥箱梁部分。由于近年来该路段交通量增长迅速,特别是重载和超载车辆的比重增大,“闯岗”现象时有发生,造成了大桥主体以及南北引线路面多处出现裂缝,所以亟待维修。
邓志远说,水汽通过裂缝进入桥体,会给大桥安全带来严重隐患。“灌缝、贴碳纤维布的目的都在于此。”
据黄河大桥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,黄河大桥第三次大修进展顺利。路面维修工程方面,已经对济青高速零点立交互通匝道分部工程展开全面维修,截至5月13日,已完成设计工程量的一半左右,收费站混凝土路面对病害板块的拆除,也已完成拆除总量的四分之三,约2800平方米;桥梁维修工程方面,主桥箱梁裂缝灌注已经完成2300余米,粘贴碳纤维布300多平方米,主塔塔端锚头、垫块防腐处理30余处,下一步将进行拉索护套的修补工作。
相关链接:
黄河大桥三次大修
济南黄河大桥位于济南市北郊,汇集了104、105、308、309四条国道,是济南市重要的北出口。桥梁全长2023.44米,主桥为五孔连续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双塔双索面悬浮式斜拉桥,全长488米,引桥为51孔30米跨径的先张预应力简支组合箱梁桥。大桥于1978年开始建设,1982年建成通车。自桥梁通行至今,先后于1995年及2003年对桥梁进行了两次大修,目前正在进行的是第三次大修。
2007年10月、2008年8月山东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委托同济大学、山东高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两家检测单位对大桥进行了质量检测。根据两家单位提交的检测报告,主桥预应力混凝土主梁混凝土开裂普遍,其中主梁顶板、横隔板开裂程度严重;混凝土表面、主梁钢筋、部分预应力锚头、拉索锚头护筒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,同时主桥桥面沥青混凝土及垫层开裂,雨水透过桥面板裂缝渗入主箱,局部沥青混凝土出现网裂。
本次大修从4月底开始,预定8月份结束。
设计专家万姗姗-
斜拉公路桥当时是个新鲜物
一提起济南黄河大桥,很多人就会想起桥梁专家万姗姗。作为济南黄河大桥的主设计者之一,万姗姗曾令国内外同行瞩目。虽然已经71岁了,说起当时的情况,她还是记忆犹新。
"斜拉公路桥,在当时还是个新鲜事物。"万姗姗说,当时(1978年)刚刚改革开放,黄河这一路段上只有浮桥、轮渡,国内只有一些小的斜拉桥,于是大伙就想在这一路段上设计建造一座大的斜拉公路桥。"光设计就用了好几年,一遍遍计算,生怕出差错。"
"很多工人都不知道怎么安装拉索,我们设计人员就在旁边指导。"万姗姗说,当时条件有限,都是摸着石头过河,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跟现在不同,设计施工过程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,但是按照当时标准来说,建造水平已经算是很高的了。
施工专家李林-
"我对大桥有感情啊!
现年65岁的李林,从13岁就开始与各种桥梁打交道了,作为技术专家,李林参与了济南黄河大桥的修建和后来的历次大修。对于当时修建大桥时的艰苦条件,他仍然刻骨铭心。
“那时候黄河两岸的村民都渴望能有一座公路大桥。”当时在黄河北岸负责预应力工程的李林告诉记者,他那时在交通厅工程总公司工作,为了建桥,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。
“由于大型机械设备少,工人就用地排车拉水泥、送钢筋。但是大家干劲都很大,工程还提前完工了。”
为了自己心中的桥梁事业,李林可以说是“伤痕累累”,部分手指伸不直,右脚前部被截……1981年,正在修建黄河大桥的李林突然从1米高的工作台摔下,双膝着地,髌骨严重受伤。“骨头碎了四五瓣,做了手术后腿脚就一直不灵便。”
1982年大桥顺利建成通车,给李林和他们团队带来了很多荣誉。“后来天津港来请我们去建大桥,我们都不愿意去。”说起黄河大桥,李林掩饰不住自己的自豪,“我对大桥有感情啊!”